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培训 -> 培训动态 -> 正文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8-12-29
山东大学举办12月份教师教学系列化培训

12月27日,山东大学12月份教师教学系列化培训在中心校区举行,活动由本科生院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特邀我校首批荣获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征集比赛一等奖中文理工医不同学科的四位教师,分享了教学设计实施的思路和经验。中心副主任李赛强教授主持活动。

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马晓乐老师以《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课程为例,从“课程简介、教学设计案例、实践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她认为《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作为一门通识核心课程,可以“知识、情感、能力”三个层次出发,致力于实现立德树人、因势利导、互系互惠的目的。马晓乐通过“华夏成人礼、中式艺术生活、节庆文化、对话艺术家”四个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了其教学设计的学理支撑,包括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默会原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马晓乐通过课程案例设计体会到,教学应当具有学术导向、情感导向和实践导向,要懂得以学生为中心、有学理依据、固本培新、舍得付出,体验式的教学是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土建与水利工程学院的宋娟老师从习近平主席用“牛顿三定律”形容中德关系谈起,层层递进生动形象的用实例分享了她在《材料力学》课程中结合中国力学史、工程案例和力学发展史来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践,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工程师的责任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宋老师的分享展现了一个工科专业教师捕捉思政元素的敏感性以及将思政元素渗透到专业知识教授过程的灵活性。宋娟认为每位高校教师都要深入思考和探索如何让专业课无梯度地柔性发挥思政功能。

基础医学院的王婧婧老师从自己对“课程思政”认识的反思入手,开始是疑惑“课程思政我该讲么?我会讲么?我不是共产党员讲不对怎么办?”,认真学习了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后豁然开朗。王老师以《病理生理学》为例进行了分享,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正确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时代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的观点是正确和可行的。她介绍了自己做课程设计时的思路是“病例引入—机制探讨—症状病程—病例展示”,注重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结合多种形式与学生互动,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了专业课“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印志磊老师讲述了自己对“课程思政”认识的转变过程,从刚开始不知从何着手到现在深刻体会到“课程思政应该融化到血液中,变成自己的教学习惯”。她通过社会生产生活中化学运用实例以及本学院学生身边的学术榜样的事例,分享了如何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充分挖掘运用思政元素来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专业内容的同时还注重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达到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印老师采用信息技术搜集到学生们课前课后截然不同的对化学学习的认识反馈,更意识到了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李赛强总结,四位老师的分享对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各有建设性的启发,宋娟老师分享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方法,王婧婧老师指出了“课程思政”的目标方向是最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马晓乐老师从教育学原理角度分析了思政教育实现的途径,印志磊老师贡献了“课程思政”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达成的策略。李赛强认为教师必须澄清“教案给谁看?”的问题,指出教案不仅给自己、给同行、给专家看,还要给下一代教师看。教学本身是学术活动,教学的传承要摆脱口耳相传的原始状态,要把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凝炼成可视化的成果,才能把教学智慧传递下去。

参加培训的教师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表观点、现场氛围活跃,教师们表示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分享活动加深了自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学习了一些实用可行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方法,开阔了自己开展课程思政的视野和思路,深受启发和鼓舞。本次培训对推动我校“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文:朱征军 张 晓 摄影:朱征军 张 晓